施用过量传统肥料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进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因此,选择、生产和研发具有绿色环保效用的生物功能肥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我国科学家以及专家学者常年进行科学实验,发现生物功能肥具有以下功能。
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
徽生物肥料可将无机元素转化为有益植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改善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减低氮素脱氧和氧化过程,从而降低硝酸盐含量。多项试验表明,施用生物菌肥,蔬菜硝酸盐含量减少25.44~4.3mg/L,平均降低19.09%;vc含量平均提高9.96mg/l009;糖分含量平均提高0.66mg/l崛。施生物菌肥的稻米蛋白质比对照组提高0.05%~0.65%。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是徽生物肥料的生命力所在,其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是产生生长素、抑制病原菌、根际固氮和分解难溶性磷钾元素等。
降低生产成本
生物肥料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征,以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为目的,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且施用生物肥料的同时还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因而节约了施肥成本。当然,由于生物肥料中微生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能量,如自生固氮菌每固定27kg氮素就需要消耗100kg碳,共生固氮菌更是每消耗100kg碳只能固定1kg氮素,所以,生物肥料必须是在施足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其增产效果,或者说生物肥料只能是作为辅助肥料,而不能代替化肥和有机肥。
有效利用大气中氮素或土壤中养分资源
据有关资料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作用所固定的氮素大约为130×10kgN/年,而工业和大气的固氮量则少于50×10kgN/年,即依靠生物所固定的氮素是工业和大气固氮(如雷电对氮素的固定等)量之和的2.6倍,因此,开发和利用固氮生物资源,是充分利用空气中氮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微生物的固氮效率因土壤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这种作用的存在无疑是氮肥工业的一个有力补充。作物对土壤中磷、钾等矿质养分的利用能力较差,且磷、钾等肥料的利用率也较低,据有关研究结果,磷肥的当季作物利用率大多不到20%,钾肥的当季作物利用率一般亦在40%以下。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磷钾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钾肥大量依靠进口,所以,如何将土壤中的无效态磷、钾转化成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养分,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关注,生物肥料的应用,无疑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
减少了环境污染
当前,施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在我国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中,来自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工业污染。化肥施入土壤后,除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外,还有相当部分通过渗漏、挥发及硝化与反硝化等途径损失,因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大气、水体及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在能量和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而施用生物肥料如固氮类生物肥料,不仅可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如前述施用肥力高可减少10~30%的化学氮肥),而且因其所固定的氮素直接贮存在生物体内,相对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机会也就小得多。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施用生物肥料,由于减少了化肥对土壤养分、结构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时又使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了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同时施用生物肥料还可促进土体"三化"的形成,即使土壤腐殖质含量明显提高而达到"腐殖化"、形成多功能的生理群微生物区系而达到"细菌化",显著改善土体结构使水气通畅而达到"结构化"。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根瘤菌肥、固氮菌肥和固氮蓝藻等。
由此可见,生物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重大,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但当前我国生物肥料肥效缓慢、成本高,虽然无化学肥料的弊端,但在使用上受到限制。
因此,探讨研制新型生物肥料,为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生物肥料肥效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是我国践行绿色农业的必经之路。
聚合技术资源
引领行业发展
为推动有机肥行业快速发展,助推稀土产业向应用端转移、向高端化发展,《北方农资》传媒联合内蒙古生物有机肥研究院、包头市肥料协会,特别策划“2023中国生物功能肥料高品质发展大会暨农用稀土产业高峰论坛”,拟定于9月15日(14日报到)在内蒙古包头召开。会议将围绕生物有机肥创新技术及稀土产业应用等内容展开交流,采用大会报告、专题报告、新技术及新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同时,本次大会还在16日特别安排库布奇沙漠飞车穿越活动,旨在为与会人员提供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